首页网站
信息公开
专项工作
内设机构
分支机构
党建工作
搜索
信息发布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信息发布
【视频节目】《中国医疗美容》医美器械临床研究系列视频第四期 | 能量类医美器械(强脉冲光)的学术论文实战分析

       上一讲内容,我们对医美器械的临床研究方法和重点步骤做了概述。接下来,让我们把目光移到学术研究的最后一步,也就是论文写作,我将从论文编辑的视角,和大家聊聊不同类型医美器械的学术论文写作特点。

      今天这一讲,我们以一篇刊登在《中国医疗美容》2024年第9期的论文,《窄谱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色素合并血管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》为例,一起探讨强脉冲光这种能量类医美器械学术论文的特点和写作细节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
1.jpg


一、强脉冲光类医疗器械临床研究及论文写作的特点与现状      

       强脉冲光不仅是临床治疗的热门项目,它也是医美领域学术论文的热门选题,强脉冲光的临床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:

1.技术导向性:这个方向的论文通常聚焦设备参数优化对临床疗效的影响,比如波长、脉宽、能量密度,在论文写作时需详细描述设备类型、技术原理,例如本研究窄谱光通过染料晶体转化无效的波长。并且通过探讨冷却技术、监测不良反应监测,规避传统宽谱光治疗后发生色素沉着的风险。

2.联合疗法成趋势:已经有较多临床研究表明,单一光电治疗易复发,临床论文中常联合药物或屏障修复等手段。

3.评价指标标准化:例如本文研究通常采用国际公认量表对临床效果进行量化评价,结合皮肤分析系统提供客观证据。


2.jpg



       在写作论文的时候,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,例如:

1.论文结构清晰:绝大多数强脉冲光的学术论文遵循“背景→方法→结果→讨论”的论文框架,并做到3个突出,突出临床问题,如难治性黄褐斑的治疗、突出技术创新,如使用窄谱光、突出临床价值,就是如何提升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2.数据呈现精细化:在方法介绍时,需明确介绍治疗参数细节,如波长的具体范围、能量的具体设置等、统计学相关的数据、不良反应事件等。

3.讨论部分看重机制探讨:优秀的论文会结合病理生理解释临床效果,引用相关文献支持方案的合理性。


3.jpg



二、本研究探讨的问题、方法与创新点      

       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,解决色素合并血管型黄褐斑传统疗法疗效不足、易复发的难点,验证窄谱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的协同价值。

      选择的研究方法是严谨的三臂设计:

      分组:氨甲环酸单药组、窄谱光单疗组、联合组。

      对照:组间基线具有可比性,排除皮肤类型、病程等混杂因素。

      治疗操作标准化,参数介绍详细。

     研究采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:包括色素、红斑评分以及12周随访复发率、不良反应。


     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:

1.技术革新:窄谱光(500-600nm):通过染料晶体转化无效光谱,提升能量靶向性,相较于传统宽谱光可以减少表皮损伤,能量输出更稳定。

2.联合机制突破:窄谱光靶向色素基团和氨甲环酸抑制酪氨酸酶活性,实现双通路协同:

3.屏障修复作用:窄谱光刺激胶原重建,改善黄褐斑伴发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。


4.jpg


三、本研究对后续研究的借鉴价值

      可以说,这篇论文不管是临床研究设计还是论文写作,都对后续文章有借鉴意义。

      临床研究设计方面,本文的(1)分组策略采用主动对照,优于安慰剂对照,更符合伦理且突显联合优势。(2)参数透明化:研究设备的参数介绍得非常详细,便于复现和推广。记录个体化调整(如1例因红肿调低能量),体现临床实操性。(3)设置了超过12周随访,未来可延长至6个月评估复发率。


5.jpg


      论文撰写方面,本文(1)突出临床痛点与技术优势:引言强调色素合并血管型黄褐斑的治疗困境,讨论部分解析窄谱光如何解决传统IPL的缺陷。(2)数据呈现规范化:通过表格对相关数据进行直观呈现,统计学方法规范,附典型案例图,直观展示疗效。(3)安全性深度分析:明确不良反应与治疗的关联性,提出风险管控建议。(4)引用权威共识:如参考文献[1][28]论证方案合理性,提升学术可信度。


6.jpg



      总体而言,该研究为强脉冲光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标准化范式:以临床需求为导向,技术创新为驱动;采用严谨的方法学设计;论文写作聚焦价值体系。

      未来,相关的后续研究可在此基础上,深化机制探索、拓展适用人群,并进一步优化联合策略以提升临床转化价值。


地址:中国整形美容协会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2层202-14
邮编:100036 邮箱:xxb@capa.org.cn 办公室电话:010-67091219
版权所有 ©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 京ICP备18002715号-1 网站管理

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微信视频号

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服务号